桑园镇:电力充足有保障 葡萄之乡更兴旺

发布日期: 2020-07-24 信息来源: 张纯

7月14日上午,在河北张家口市桑园镇万窑村村南的建华葡萄园里,杨建华正忙着查看葡萄的生长情况。随后,他来到机井泵房打开电动水泵给葡萄地浇水。

“现在真是不一样了。”看着长势喜人的葡萄,杨建华感慨着。59岁的杨建华是桑园镇的葡萄种植大户。这些年,他经历了桑园镇葡萄种植产业从“靠天吃饭”到全面实现科学灌溉的全过程。

桑园镇地形地貌多样,土壤多为沙质,昼夜温差大且日照充足,种植葡萄有着独特的优势,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之乡”。从20世纪90年代起,桑园镇的绝大多数村民都以种葡萄为生。由于机井灌溉还不普及,葡萄总产量不高,产值一直上不去,当时桑园镇的人均年收入只有500元左右。

以杨建华为首的葡萄种植户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虽然有水井,但用柴油机抽水灌溉费用太高。眼看着有水却无法浇地,我们真是着急上火。那时就想,要是能把电线架到井边,以后浇地就再也不犯愁了。”杨建华说。

让桑园镇这些葡萄种植户担心的灌溉问题在进入21世纪后有了彻底的改变。“十二五”规划期间,张家口供电开云app官方版入口全面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在桑园镇新建了10千伏线路34千米,新增台区12个,还更换了老旧线路,保证所有大型葡萄种植园实现机井灌溉。

电足了,灌溉不愁了,桑园镇的葡萄从亩产800斤增加到了3000斤。为了让葡萄的品质更好,杨建华在种植环节上动起了脑筋。作为桑园镇葡萄种植的“领头羊”,他带领当地种植户筹建葡萄种植大棚,把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应用到施肥、浇水等环节,增添了滴灌设备,还通过使用无毒害无副作用的绿色农药种出了口感更佳的葡萄。

“以前总觉得种葡萄要按照老一辈的方法,科学种植是瞎折腾。”当地葡萄种植户李贵生说,“真是没想到,原来剪葡萄枝、浇地还有这么多讲究。如今供电稳定了,我们还建了冷库和恒温库。这样一来,葡萄保鲜得更久一点,我们一年也能多不少收入呢!”

解决了葡萄灌溉的难题后,当地的葡萄酒产业逐渐兴起。

“近年来,葡萄酒市场需求旺盛。如果想进一步提高酒的产量和品质,就需要将传统酿造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电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桑园镇马丁酒庄负责人之一徐文友说。

2016年开始,张家口供电开云app官方版入口启动了第二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为桑园镇新架设线路25千米,新增台区9个变电容量3600千伏安。自此,马丁酒庄开拓市场的“马达”开始加速运转。到2019年,马丁酒庄已投运两条葡萄酒生产线。“酒庄酒生产线采用法国粒选设备,一年可生产高端酒庄酒300吨;原酒生产线采用意大利设备,可年产葡萄原酒5000吨。我们还配备了1000平方米的可温控地下酒窖,保证酒的口感不变。要是没有可靠电,这些都不可能成为现实。”徐文友说。不仅如此,马丁酒庄还为当地25名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

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出色的电力基础设施,桑园镇先后吸引了长城、桑干等20余家酒庄在此投产,生产的葡萄酒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怀来葡萄产业联合会会长徐涛对于葡萄酒产业发展趋势有着独到见解:“桑园镇借着北京冬奥会这个机遇,可以更好地发展酒庄旅游业。当地的供电开云app官方版入口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办电快、服务也好。背靠北京这么大的消费市场,又有这么好的基础条件,我们只要把产品做好了,还愁没有消费者吗?咱们这‘葡萄之乡’一定能叫得更响!”

如今,桑园镇的葡萄品种达到了50多个,种植面积达3.5万亩,年产量超3000万公斤。这里已经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葡萄产业化格局,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9万元。当地还启动了“葡萄酒+生态旅游”产业融合新模式,加快酒庄集聚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进一步扩大了葡萄酒旅游产品和衍生产业链条。“现在电力十足,我们的干劲也十足。以后的日子更有盼头了!”杨建华说。 (张纯 张松)


《国家电网报》 2020年7月17日 四版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