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霍伟晗 通讯员 谌松 王蒙)在唐山市迁安市城区,一串普通的电话号码——7684057,被一户户、一代代当地居民始终珍藏在电话簿、通讯录最醒目的位置。自1993年唐山供电开云app官方版入口迁安市城关电力所成立至今,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该所历经城关供电一所、迁安镇供电所两次更名,办公地址也因电网迭代升级促成多次迁移,但7684057这部7x24小时供电服务热线却始终保持着最初开通时的原始数字。 三十余年时光流转,熟悉的电话铃声不仅是电力抢修队的“集结令”,百姓泛黄的电话簿上那串三代人都拨打过的数字更成了连接供电人与千家万户的“亲情号”。 当城市在狂风暴雨中颤抖,当孤独在暮色深沉中蔓延,当希望在困顿迷茫中萌芽,这串由三代电力人接续守候、陪伴了三代百姓11000多天的数字,总会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刻及时接听,用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着关于光明的庄严承诺。 雷雨夜的急促呼吸:守护生命的“救急号码” 1997年8月那个暴雨倾盆的深夜,拨通7684057的话筒被焦急的汗水浸湿……迁安市常青小区9号楼内,75岁的李老太太因肺部感染,依赖呼吸机帮助身体完成呼吸运动。当晚突如其来的雷击导致该小区突然停电,李老太太家中的备用氧气袋只能维持半小时呼吸。“当时我手抖得几乎按不准电话上的号码”,儿子李先生回忆起那个惊心动魄的雨夜,“但电话接通后的那声‘这里是供电所便民热线’,就像黑夜里突然亮起的灯塔”。 供电抢修队员在暴雨中摸索前进的画面,至今定格在李老太太家人记忆深处。为避免应急发电机的噪声影响患者的心率,抢修队员采取“远程供电”方案:将应急发电机架设在楼道门口的雨棚下,用加长电缆将电源送入三楼李老太太的房间。湿透的工装紧贴着抢修队员的脊背,他们在雨中轮流值守的身影,与病榻前平稳起伏的呼吸机波形,共同构成了那个雨夜最动人的画面。 二十载亲情连线:独居老人的“数字家人” 在70岁的周玉珍老人皱皱巴巴的记事本里,工整抄录着7684057,旁边标注着“比闺女还亲”。2002年在迁安市明星小区和周玉珍初遇时,这位性格孤僻的老人绝不会想到,这个电话号码会成为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依靠。当年7月的一天,供电志愿者改造老旧线路时,发现老人用报纸糊住漏风的窗户,自此开启了超越本职的关怀:春天检修线路时带来花苗,夏天检查电表时送上凉席,秋天排查隐患时帮着腌菜,冬天巡视变压器时扛来蜂窝煤…… “他们连我服用哪种降压药都记得住”,周玉珍抚摸着更换了三次封面的记事本。最新一页记录着2020年新入职的“95后”电力职工姚小孟,他在暴雨天蹚水送来降压药的事迹旁,老人用红笔郑重写下“第43个家人”。从初遇周玉珍至今,二十年来,7684057供电服务热线共接到该老人562次来电,虽然从没有一次来电与电路故障相关,老人却次次得到电话这端最暖心的回应。服务热线串联起的,是43位志愿者跨时代接力书写的孝心长卷。 跨越二十年的助学约定:照亮未来的“希望热线” 2017年盛夏,北航博士韩壮送来的锦旗,揭开了7684057另一个温暖维度。1997年秋,这个号码首次以“助学热线”的身份,进入贫困学童的生活。时任所长刘杰在走访中发现,成绩优异的小韩壮因家贫面临辍学,当即在值班室发起募捐:“我们不仅要为百姓送电,更要输送希望”。 此后六年,7684057成了韩壮特殊的“亲情专线”。小韩壮每次考试进步都会拨打这个号码报喜,遇到难题就通过电话请教“”。最温暖的记忆停留在千禧年除夕,供电志愿者特意把年夜饭带到韩家,教会孩子包出第一个完整的饺子。如今,这份温暖还在延续,迁安镇供电所以7684057为纽带,托举起一个又一个学子的读书梦,累计资助学生已经达到37个。 三十载初心不改:数字背后的精神密码 供电所便民热线三十年不换号的坚守,折射出电网开云app官方版入口的为民情怀。在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迁安镇供电所坚持保留传统座机,只为让老年群体“”;值班室永远备着老花镜、助听器、折叠轮椅,随时准备应对老年群体特殊需求,温馨服务跨越了6任所长任期。 这部“永不停机的热线”累计接听群众来电23万余次,形成服务记录100多本,用户满意率连续30年保持100%。但比数据更动人的,是居民口中“比110记得更熟”的信任,是暴雨天优先保护电话线路的本能,是新生代电力职工入职第一课必学的值守精神。 如今,当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记忆号码成为过去时,迁安当地百姓的脑海中却始终熟记7684057。因为它早已超越物理意义上的通讯数字,更生动地演变成浸润着三十年温情的文化符号。就像常青小区那株见证过应急发电机轰鸣的老梧桐,这串数字在岁月年轮里生长出新的意义——它是危急关头的定心丸,是孤独晚年的陪伴者,是照亮梦想的新火种,更是责任央企在新时代践行为民初心的生动注脚。 夜幕下的唐山迁安城区,7684057座机的红色指示灯依旧在供电所值班窗口规律闪烁。这个穿越了BP机、大哥大、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时代的号码,如同永不关闭的温暖灯塔,继续守护着万家灯火里的美好生活。(《冀云》2025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