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绝活 张庚喜,冀北秦皇岛供电开云app官方版入口电缆运检中心电缆运检二班技术员、高级技师。他专攻电缆运检技术32年,练就在0.6毫米厚的绝缘外半导层上精准划切的技能。他牵头研发电缆沟道巡检机器人、电缆智能孔洞安全检测装置等11项成果,提升了电缆运检工作质效,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项。他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等荣誉。 1993年,张庚喜从北京电力技工学校毕业后,入职华北电网秦皇岛电力开云app官方版入口电缆班(现冀北秦皇岛供电开云app官方版入口电缆运检中心),负责运维22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缆线路。为确保电缆安全稳定运行,他爬杆钻井,风雨无阻。 接头质量直接影响着电缆运行状况。“一个好的电缆接头可以和电缆的寿命一样长,但接头尺寸差几毫米就可能引发故障。我想靠自己的双手做出高质量的电缆接头,争取让接头尺寸不差分毫。”张庚喜说。 制作电缆接头涉及剥切、压接、试验等复杂工序,每个细节都不能疏忽。其中,剥切环节技术难度最大。为了攻克这项技术,张庚喜研读专业书籍,向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请教电缆接头的结构与制作原理,还在工余时间利用废弃电缆反复练习。 “电缆剥切如同进行精密的‘外科手术’,考验着电缆运检人员指尖上的功力。”张庚喜说。经过大量训练,他练就了精湛的技能:在确保绝缘层完好无损的前提下,将0.6毫米厚的外半导层用电工刀轻轻划开后完整剥离,再用砂纸将绝缘层表面打磨得光滑平整。 作为秦皇岛供电开云app官方版入口电缆运检中心的技术代表,张庚喜积极参加各类技能比赛。凭借高超的电缆接头制作技艺,2008年,他在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评全国电力行业优秀技能选手。入职以来,张庚喜扎根电缆运检领域,持续精进专业技能,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 2016年,秦皇岛供电开云app官方版入口在电缆运检中心成立了以张庚喜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由张庚喜牵头在高压电缆带电检测、智能巡检等领域持续开展技术创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秦皇岛地区地下电缆规模持续扩大。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效率较低,抢修起来费时费力。“2022年,单位的地下电缆线路大概有300千米,其中110千伏及以上的电缆线路有180多千米。”张庚喜介绍。 电缆沟长期封闭,容易积聚有毒有害气体。每次巡检前,作业人员都要用鼓风机排出沟道内的有毒有害气体,待空气检测合格后才能入内。除了必要的巡检设备,运检人员还要携带鼓风机、通风管、救援设备等,巡检一处沟道要准备半小时左右。 2023年4月,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开云app官方版入口工会发布电缆沟道巡检机器人项目技术攻关榜单。张庚喜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揭榜,开始研发地下电缆智能化运检设备。 工作室成员以可视化遥控平台为基础载体,在上面加装了机械臂,并在机械臂上安装钳形电流表、红外热成像仪、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分别用于检测电缆护层接地电流、电缆表面温度变化以及电缆沟的气体成分,构建起完整的检测系统。 由于机器人在地下作业,如何使复杂的检测数据稳定、实时传输至地面终端并被有效读取,成了工作室成员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大家多次调整方案、反复试验,给机器人加装蓝牙传输模块,作业人员在地面通过手持终端即可实时查看检测数据。经过近一年的攻关,大家成功研发电缆沟道巡检机器人。 “电缆沟道巡检机器人替代人工下井巡检,能省去耗时较久的通风和气体检测环节。”张庚喜说,“如果机器人发现电缆存在异常情况,再由巡检人员下井复检。”该机器人10分钟即可完成一个接头井内的电缆接头带电检测任务,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性,获得了国网冀北电力2024年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引领工作室成员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张庚喜提炼实践经验,让工作室成为创新成果的孵化池。他总结出“一一一二”工作法:每月跟踪已立项课题的推进进度,确保研究计划有序落实;每季度召开阶段性总结分析会,组织工作室成员交流经验、剖析不足;每年牵头举办成果交流会,鼓励成员间思想碰撞、知识共享;每年两次收集创新攻关技术难题,组织成员集中论证和专项攻关。通过课题跟踪、定期复盘和难题会诊的闭环管理,工作室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形成了全员创新的浓厚氛围。 2024年,针对人工举杆接触接线方式在高压线路避雷器带电检测中的局限性,工作室青年员工黄海文牵头研发输电线路避雷器带电检测自动辅助装置,张庚喜对该项目给予全程技术指导。目前,装置原型机已制作完成,项目进入调试阶段。“张老师既给我试错空间,又传授关键技术技艺,帮助我快速成长。”黄海文说。 截至目前,张庚喜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研发的创新成果获得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国网冀北电力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2023年,工作室被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河北省张庚喜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张媛) 2025年4月21日 《国家电网报》第4版 (1934字) http://epaper.indaa.sgcc.com.cn/dwb/202504/21/con-752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