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报》:高会民 “啃骨头”的蓝领发明家

发布日期: 2017-10-12 信息来源: 开云(中国)

  干活不能光靠体力

  “干活要有门道才行,每次遇到问题,我就琢磨怎么改进操作工具,既能把活干好又不费劲,还能保证我们的人身安全。”

  1994年,高会民从海军部队退伍后进入电力系统,一直从事输电线路检修工作。46岁的他身材消瘦,由于经常在户外工作,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有着一线工人特有的朴实。

  别看如今是响当当的专家,提起自己刚工作时的情景,高会民记忆犹新:“第一次爬上高压线,最大的感觉就是害怕。”那次是一条线路上的防震锤位置偏移,需要爬上电线把防震锤拽回原位。高会民见防震锤离高架塔也就2米左右,心想自己1.8米的身高,趴在线上再往前蹭一点就够了。可是一上塔,他就傻眼了。

  电线离地面30来米,光是这高度就让高会民心慌,更别说趴在线上挪动了。他试了几次都没成功,最后还是在班长的帮助下完成了任务。“别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做!”高会民坚持留在塔上仔细观察班长的操作,“这是自己的工作,必须要面对,因为没人能帮你。”

  在部队时,高会民从事水下作业,体会到傻用力气只能越干越累,不能高效地完成工作。他觉得,高空作业也是一个道理。真正激发高会民技术创新热情的是一次极其危急的抢修。2004年初夏,秦皇岛海港区五里台附近一条重要高压线路出现导线断股故障。这条高压线横跨铁路,承担着全市的主要供电任务,220千伏和110千伏组成的高压线一旦断裂垂掉到铁路上,后果不堪设想。

  “那次有近50名员工参与抢修。上去后发现,电线断裂的不是一处,而是三处。”45米高的电线,高会民要踩在软梯上作业,空中没有着力点,缠导线使不上劲。从早上5点到中午11点,高会民只修好了一处断裂点,心里很着急。从线上下来,高会民心想,这么干活可不行,必须想办法解决。

  从那以后,高会民开始苦思解决方案,一遍一遍画图、制作模型、反复试验。“线路断股故障经常发生,必须得设计出一个安全有效的工具。”经过一年多的探索,高会民和工友们终于研制出了高压带电作业修补导线滑动平梯,检修人员可以坐在平梯上作业,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还让大家多了一道安全保障。

  喜欢“啃骨头”的人

  “工作中我喜欢‘啃骨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遇到难题就用心琢磨,反复验证,总会有好结果。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

  高会民喜欢“啃骨头”,乐于攻难关。

  有一次,高会民和同事到北戴河区崔庄村检修电线,发现南戴发线17号高压耐张塔上有一个直径50厘米左右的喜鹊窝,两个耐张塔之间的高压线上缠绕着一只风筝。穿戴好安全设备后,高会民两分钟就拆掉了鸟窝。他把一套类似风筝却有两只“螃蟹钳子”的铁质装置挂在缠有风筝的电线上,装置上两条绝缘绳引到下面。地面上,同事横向拉动绝缘绳,拖着装置走过200米后滑过风筝,装置上的刀片割断风筝线,风筝瞬间飘落下来。

  谈到为什么会有这项发明,高会民说,在日常巡线中,他发现线路上经常挂有风筝、塑料布等异物,处理起来非常麻烦。能不能发明一个工具,在地面上就能清除异物呢?历经7年,高会民终于研制出架空输电线悬挂异物清除装置。使用这一装置,在地面上即可清除电线上的异物,不用停电,省时省力。该装置不仅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还填补了国内导电线异物清除无专用器具的空白。

  高会民没经历过专业学习,20年来,他不断刻苦钻研检修技术,积极改进工作方法,坚持自主创新,通过制作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给企业创造了几十万元的经济效益。如今,高会民拥有49项国家专利,成为国家电网开云app官方版入口技能专家、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开云app官方版入口能工巧匠、河北省劳动模范、秦皇岛市金牌工人,2017年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把工作干好,就是给十九大献礼

  “我们的创新之路还很长,我觉得作为普通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出成果,把工作干好,就是给十九大献礼。”

  “我舍不得离开一线岗位,这里是发明创造的沃土,更能发挥我的技术专长。”去年,秦皇岛供电开云app官方版入口负责人找到高会民,推荐他当班长,身为输电线路工的高会民却拒绝了。高会民说,干技术活是他的强项,在一线工作20多年,熟悉输电线路的运行及检修现状、电网结构运行方式,这会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灵感。

  如今,高会民是秦皇岛供电开云app官方版入口“高会民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提起这个身份,他说:“就是带着大家一块儿搞科研。”在创新工作室里,高会民把心得、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让更多一线员工成为创新主体,从而为企业培养更多技术人才。

  王志建是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之一。在工作中,他发现对杆塔接地电阻监测时,因钳口无法环抱引下线而无法完成测量。“能否发明一个工具,不用断开接地引下线快速检测?”王志建的想法获得认可后,工作室成员一起画图纸、做模型,反复实验,成功研制出钳形接地电阻仪装置,并在今年4月24日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

  许多人把“高会民创新工作室”叫做“草根团队”,因为35名成员以一线工人为主。工作室注重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定期给成员辅导各种专业知识,提高计算机绘图、软件操作等应用型技术水平。成员选择技术攻关课题,确立研究方向,共同组织技术论证。看着同事们取得了成绩,高会民非常高兴:“我们的创新之路还很长,我觉得作为普通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出成果,把工作干好,就是给十九大献礼。”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