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四川泸州“秋老虎”出没,连日以来气温持续39摄氏度,火热的气温下,跨越隆叙铁路、绵泸高铁施工架线现场丝毫没有松懈,随着最后一个走板跨越N4117——N4120号放线区段,由北京送变电有限开云app官方版入口施工的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川6标段)提前1个月率先贯通,打通了白鹤滩清洁水电高速出川入浙第一站。高耸的铁塔,闪光的银线与它身旁的与今年7月投运的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工程交相辉映,书写了一曲曲北送人的壮丽凯歌。 作为“白鹤出川”的重要一环,建设精品工程就成了北送人的终极目标。“根深之树不风折”,好的工程一定是从基础开始,在基础施工阶段,送变电开云app官方版入口施工项目部第一时间制定了周密的工期计划,对每个基础的混凝土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浇筑工艺等严格把关,最终完工的共计107铁塔基础,经国网电科院检测I类基础106基,占比99%。 在白浙工程(四川段)全长75.979公里中,25.012公里线路的两侧都是带电线路,与之边导线最近处只有30米,可谓“狭路相逢”,怎样成为“勇者”,对项目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这种环境下施工,急不得也慢不得!只能未雨绸缪,一次成功。”项目经理方泉介绍说,“为确保施工和现场人员的安全,我们多次组织专家召开论证会,开展防感应电技术攻关,形成了一套形式有效的防感应电的技术措施。比如在作业点两端安装临时接地;设置牵引机、张力机操作员‘绝缘保护网';施工过程使用防潮绝缘工器具等等。”5月21日,经过87天的奋战,包夹段组塔施工顺利完成;7月2日,历时53天,包夹段最密集段导线展放跨越施工顺利完成。 短暂的喜悦之后,随之而来的最后两个架线区段分别跨越双铁路(隆叙铁路和绵泸高铁)和双高速(厦蓉高速公路和荣遵高速公路),2级风险点多和高铁夜间施工带来现场安全管理压力的同时,自7月以来四川遭遇6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天气,施工人员的心理和身体受到双重挑战。“跨越高速和铁路的窗口期都是提前跟相关运维单位计划好的,如何管理好现场的同时照顾好同志们的身体是项目部一直不断在做的事情。”安全总监魏广川说。“错峰施工、每周1500瓶藿香正气水、每天的绿豆汤、每周2次西瓜等等,这些都是直接发到现场每一个施工人员手里。大家解了暑气,干活儿有了劲头,才能把安全落到实处。” 双高速同时跨越是该工程15处跨越的一大难点,时间紧、跨度大、架体地形复杂等等问题让封网时间一度计划为8个小时。为了压降施工风险,项目部和高速公路管理开云app官方版入口、交警部门进行多次协调,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封路方案。“高速公路已封路,开始封网”。7月25日中午12时30分,伴随着项目副经理冯旭的封路指令,10分钟的时间内,两张长44米、宽12米的巨网铺满了高速跨越处的上空,封网工作顺利完成,厦蓉高速高速恢复通行。“别看最终封网只用了10分钟,前期的封网施工方案是我们在现场进行了10多次踏勘磨出来的。”项目总工李力介绍说,“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对高速的影响,最终决定采用一边假横担,另一边落地的跨越封网方式,极大地利用了地形,简化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减少了作业时间。” 绵泸高铁封网和跨越是该工程的收官之战,凌晨零时-3时的天窗点时间考验的是项目部组织和管理能力。规定时间内完成计划任务是天窗点前每一个管理人员不厌其烦的再三确认。8组灯具、70顶头灯、30个手电筒、6根封网系统的承力绳、6根牵网绳、40根封网绳、20根玻璃钢杆、24个滑轮、24个手扳葫芦、2架无人机、800米导引绳、2个走板、安全带、安全帽、攀登绳等等工器具和防护用品,需要在天窗点前一一确认完成。“必须提前把工器具放在指定位置固定好,不然临时再找,耽误了高铁正常运行,就是大事件了。”施工班长李玉民说。 “绵泸高铁已封锁,验电挂接地完成,可以施工。”8月8日凌晨零时10分,项目经理方泉接到高铁运维工区允许施工指令,向全体管理、施工人员下达了当夜的施工令。2架无人机同时起飞,一声声号令声不绝于耳。“左侧无人机已经起飞,距离大号侧跨越架还有80米。”放眼现场,探照灯将施工场地照得通亮,无人机带着导引绳缓缓向前移动,操作人员各自在岗位上聚精会神地工作着,安全监控员、巡视员不错眼珠地紧盯着每个操作环节……每一个人都没有为当晚的35度高温所动。历时90分钟,高铁封网顺利完成,钢管搭接成的巨大网格系统在探照灯光的照耀下闪着白光,铁路两侧的跨越架支撑着上方的安全防护网,为跨越施工期间正常通行的列车搭建了安全“廊道”,也为后续天窗点的架线施工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 预计今年底,工程全线贯通后,年送电量预计超过236亿度,相当于减少燃煤消耗1057万吨、减少碳排放1919万吨。这只美丽的“白鹤”由川入浙,将源源不断清洁电能输送至华东地区。(撰稿:李峥 编辑:张芳)
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贯彻落实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部署,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示范依托工程。对满足浙江省“十四五”电力需求、服务“双碳”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具有重大意义。
“幺儿,爸爸过几天工程验收完就回去。”施工班长罗正全一口流利的“川普”在落日余晖中回荡。对于工程结束后的短暂假期,罗正全有着自己的安排。“正好过几天就是孩子的生日,咱们工程也将顺利竣工,双喜临门值得庆祝一下,前几天在镇上给孩子买了玩具,准备带回家给他个惊喜。”像罗正全这样的川籍工人在川6标段就有500多人,“能在家乡工作,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还能时不时回家看看,这种工程应该再多一些。”同是家在四川的施工班长赵天华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