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控制电源和电机电源都正常,辅助开关转换也到位了,可刀闸就是就是没动静。”第一次在变电站调试中独立操作的王栋峰向师父赵宇超请教。 “你再对着图纸仔细检查一下回路,肯定还有闭锁的地方。”赵宇超说。 王栋峰仔细核对图纸,果然发现控制回路中刀闸外部联锁接点没有接通,于是赶紧修改了接线,刀闸马上有了反应。 这是北京送变电工程开云app官方版入口调试团队在河北唐山泉河头220千伏变电站扩建1号主变工程设备调试时发生的一幕。在这次扩建中,调试团队采用让青年员工挑大梁、老员工辅助指导的方式施工,一场实战下来,青年员工的技术能力明显提升,自信心大大增强。 跟着看不如动手干 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是北京送变电开云app官方版入口调试团队的传统。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导师带徒制度,并给师徒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跟着看不如动手干。 “一个变电站调试工作量极大,也很复杂,如果光看不干很难上手。”系统室负责人张强说,“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动手干,才能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师父的指导下进行。” 调试工作就是全面检查已经安装好的变电站电气设备,调试是否到位,关系到电网系统能否正常运行。一座变电站,几十套设备,来自不同生产厂家,被数不清的线路连接在一起,每一台设备的状况都需要调试人员去检测,数以十万计的连接点需要调试人员去测试。青年调试人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接受磨炼,才能做好这个工作。 赵宇超参加工作才6年多,但他现在已经开始当师父,并且担任过一个站的调试总负责人。成长如此迅速,他归结为“动手干得多”。“自己亲手参与最大的好处是促进思考。遇到的问题多,意味着解决的问题也多。自己碰到问题自己解决以后印象特别深刻,积累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技术财富。”赵宇超感慨地说。 青年员工马泽乔说:“很多时候看着明白了,自己上手的时候往往会出错误。比如我在学习保护装置校验时,师父讲过每一个点都要校验,但我们第一次上手时还是会有漏项,师父指出来以后,我们再经过几次操作,印象就会非常深刻,对校验保护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泉河头220千伏变电站扩建1号主变工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扩建工程的主要内容有1台主变和5台电容器,工作量虽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正是一个让青年人全面学习调试技术的好机会。调试团队决定给已经具备一定能力的陈志明、王栋峰等青年员工压上重担,让他们在实战中得到锻炼。而年轻人也不负重望,从查线、主变及电容器保护测控装置调试、开关刀闸二次回路传动、主变非电量二次回路传动、主变测温回路检查、CT/PT极性直阻绝缘检查、保护信号直至系统整体传动工作……整个过程有条不紊。遇到难题时,他们及时向师父请教,一起探讨解决方法。师父在技术指导的同时还负责安全监护和质量监督,扩建工作圆满完成的同时,年轻人也提升了技术。 培养超强的学习精神 干不是盲目干,而是以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调试团队,培养青年人的学习精神和实干能力是并重的。 培养学习精神是一种硬性要求。杨琪羽刚参加工作不久,就被分配到承德红旗变电站参加调试,调试团队负责人刘铁城交给她一个任务:尽快熟悉设备原理,写出一份设备原理分析报告。她白天参加调试工作,晚上分析整理资料,最后完成了一份194页的《承德红旗220千伏智能变电站电气主接线及主要电气设备研究》。正是这份资料,使原本只有理论知识的杨琪羽第一次系统接触智能变电站设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她说:“这次调试,我感受到了什么是超强的学习精神。”刘铁城说:“要让新员工在一线工作期间真正融入实践,熟悉主要设备原理,同时让学习精神融入到他们的思想里。” 谈起学习精神,36岁的张强回忆起当初自己当徒弟时的经历:“师父要求非常严格,那时我们下班以后最大的娱乐就是看技术图纸。一个间隔一个间隔地看,单个间隔图看完后还要看系统图。说起来简单,那可真得有点毅力,看图又费眼睛又耗时间,看多了以后做梦都是图。”不断研究图纸,为张强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他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主管。他也将这种学习精神传承到了自己的徒弟身上。 张强的徒弟马泽乔参加工作不到两年,在师父眼中,她是一个学习精神极强的姑娘。在刚刚结束的特高压廊坊变电站的调试中,由于系统非常复杂,要学的东西也非常多,马泽乔为了多学一点技术,经常在工作间隙,拿着保护装置的说明书和测试仪到装置上对照学习,遇到问题及时向师父请教。勤奋的学习和实践,使她的技术能力提高得很快,师父很放心让她自己独立操作。在廊坊站,不少保护装置的调试都是她独立完成的。 精金百炼。北京送变电开云app官方版入口调试团队的青年员工在严酷的实战中养成责任心,获得技术能力,形成执行力。在一次次实战中,他们迅速成长,担起更多的重任。(葛兰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