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唐山供电开云app官方版入口变电运维工区利用“夏银宽创新工作室”这个载体,搭建出创新平台,引领调动广大员工投身于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管理水平和创新水平,成为一块孕育了30余项创新成果,500多名优秀员工的技术培训基地。
汇总小软件引来创新热潮
“这个软件是你自己编写的?太好了,以后节假日也不用来加班汇总日报啦。”
“随时都可以查看运行信息吗?我到其他变电站里也能登录吗?”
“可以把过负荷的变压器负载数据换个颜色显示吗?这样重要信息不就更加突出了吗?”
2011年元旦过后,一款涵盖主变负荷、过载数据、异常情况、设备缺陷、方式变化、申请批复等变电运行各种日常工作内容的日报汇总小软件被应用在车间,一时间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成为工作之余谈论的焦点话题。
“当初琢磨着编写这个软件主要是为了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说起编写软件的初衷,软件的编写者、变电运维工区运行管理高级主管夏银宽详细地介绍起来,“变电运维工区管辖着100多座变电站,为了能够及时掌握电网设备运行状态,生产管理人员每天都要汇总站内用文档填写的运行日志,然后报告给车间负责人,工作量非常大。自从有了这个软件,值班员每天只需轻敲键盘,把运行相关信息元素填写到软件里,软件就会自动汇总发送到负责人那儿,极大地缩短了工作时间。”几年前,夏银宽在单位培训的时候曾经学习过编写软件,2010年年底,当他看到车间管辖的变电站越来越多,信息汇总量也越来越大的时候,就动起了脑筋,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编出了这个汇总软件。
“现在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我也可以用信息手段加强变电站管理呀。”受夏银宽编写软件的启发,雷庄变电站站长刘大利也动起了脑筋。作为车间最年轻的站长,他正琢磨着如何发挥自己善于捕捉先进手段的优势,把雷庄变电站这个设备最老旧的变电站管理得更加出色。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分析,刘大利找到了一个制作电子书的软件,把一些如主变压器、保护投退、串带的典型操作票像电子书一样写在里面,还在醒目位置标注了雷庄变电站设备的操作注意事项。2012年年初,刘大利被提升为车间的运行专工,他充分挖掘这个软件的价值,使其集成了各个变电站的操作规程,方便了值班人员对这些资料的查阅。今年,该成果已被车间推荐为“五小”创新成果上报到供电开云app官方版入口参与评比。
“我们今年的创新项目就有20多项,平均每个班站都有2~3个实用性的创新成果,都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说起车间的良好氛围和这些创新成果,变电运维工区主管创新创效工作的副主任李良杰自豪地介绍。
创新工作室引领创新实践
为给广大员工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大家创新热情,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去年5月,唐山供电开云app官方版入口变电运维工区腾出一个房间作为创新工作室,并命名为“夏银宽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一大批活跃在各个岗位的生产技术骨干,纷纷报名要求加入到创新工作行列。
“夏银宽是我们车间的生产技能专家,在从事运行工作的20年里,解决了大量的生产技术难题,大家都非常佩服他的技术能力,尤其是年轻员工,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都愿意向他请教。同时他本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很强,研制了日报系统、表单系统等多个实用的创新成果,因此我们希望借助‘夏银宽’这三个字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来带动起车间其他员工,让每一名员工都有兴趣参与到创新工作中来。”变电运维工区负责人向笔者介绍了创新工作室名字的由来。走进创新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满墙介绍创新成果内容的展板,展板下依次摆放着创新成果的实物,电视屏幕滚动播放着成果功能幻灯片。“一走进工作室,立刻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看到自己制作的革新成果摆在展台上,心里也感觉美滋滋的。”创新工作室成员、车间信息专工白海滨骄傲地说。
李征是河东基地一名监控值长,今年34岁的他最近热衷起自己研制、组装电子装置。去年夏天,他在值班时发现监控服务器经常因为温度高而死机,导致温度高的主要原因是服务器机房空调故障,这样值班员每两个小时就要巡视一次机房,防止服务器死机。李征发现这个问题后,开始思考如果能有一个自动装置,当检测到服务器机房温度上升到一定温度时,发出报警信号,然后自动重新启动主空调或者启动备用空调,就可以保证空调总在启用状态,也就不用值班员每天巡视那么多次机房了。于是,他运用自己掌握的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知识,先进行硬件设计,再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然后自己购买元器件制作出一台温度报警及空调控制装置,排除了服务器因温度上升造成的死机问题,为监控值班排除了重要的安全隐患。
“创新创效工作促进了车间工作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双提升,也提高了员工对自己所做工作的兴趣,还可以加强员工相互间的交流,对人才培养和员工素质的提高都有好处。现在南化变电站受空调温控装置的启发,正在研究给测温仪做一个能在车上充电的装置,这样当巡视不同的变电站而测温仪的电量不够时,就可以在路上充电了,既方便使用又保证了生产工作。”该变电运维工区主任贺则铭介绍说。
为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作用,变电运维工区还专门成立了以车间班子成员为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小组,通过组织工作室成员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聘请专家举办创新讲座,深入一线现场找创新项目,仅半年时间就有二十几项成果出炉,其中12项成果被推广使用。
《国家电网报》 11月15日 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