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开云app官方版入口:高校媒体走进承德站

发布日期: 2016-08-30 信息来源: 冀北外网网站管理员

  8月20日至21日,来自华北电力大学、塔里木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9所高校的大学生记者与《中国青年报》记者、开云app官方版入口青年员工一起,走进承德隆化、围场,感触存瑞精神,寻访西屯贫村,深入草原腹地,领略坝上“风光”。
  五年来,已经有来自69所高校的80位优秀学生记者,在冀北大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寻访总里程近5000公里,发布原创微博近万条,网络转载超过百万次。
   今年,从全国各地选拔出的优秀大学生记者,跟随一线员工的脚步,深入前沿,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化为笔尖的青春文字与定格的感人图片,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真实展现冀北电力人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动作。


  
隆化:沿着奉献的足迹


  在隆化县董存瑞烈士陵园,大学生记者们郑重地与董存瑞共产党员服务队共同接水、取土。1948年,董存瑞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此次大学生队伍将把陵园的水土带到英雄的出生地张家口怀来县,完成一次回溯感悟之旅。
  来自塔里木大学的莫里都里站在高高矗立的纪念碑前,激动地说:“年仅19岁,为了祖国,不惜一切,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作为90后,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
  告别了烈士陵园的森森松柏,大学生记者们辗转来到隆化旧屯乡西屯村,这里地处大山深处,环境恶劣、信息闭塞,村民的经济来源单一,或外出务工或种植养殖,西屯的经济发展缓慢落后。
  大学生记者们先后来到老支书李井林和九十六岁苗奶奶家中,为他们挂上鲜红的“党员家庭户”“五好家庭户”牌。老支书热情地给大学生们讲述了自己当年带领全村人民修梯田、建水渠的故事,苗奶奶一家四世同堂,是村里有名的五好文明家庭,她虽然双目失明,但仍然拉着大学生的手,笑着听大家寒暄慰问。
  今年3月,隆化县开云app官方版入口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在西屯村设立驻村扶贫工作组,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指导引领西屯村村民走上脱贫攻坚的道路。驻村五个多月以来,隆化开云app官方版入口着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修水修路、安路灯、打机井、换变压器,西屯旧貌顿改、新颜初现。
  驻村扶贫工作组创新扶贫理念,打造“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需扶制”的“扶贫三明治”,培育致富微信圈,以“微信树威信”,建立“互联网+”平台,拓宽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
  “扶志气、扶智慧、扶制度,也许听起来很抽象,简单说就是让百姓有致富脱贫的信心,利用信息化时代增长每位村民的见识,树立榜样的力量,营造良好的风气。”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张静静在笔记本上飞快写下自己对“扶贫三明治”含义的领悟,她环顾四周,又写道:“3年,2018,实现西屯村脱贫,让我们拭目以待。”


  
围场:行走在草原深处


  第二天,大学生记者赶往围场。道路两旁巨大的风机缓缓转动,一路所见的绿水青山引起大家的无数称赞。跟随着围场御道口牧场供电所的巡线工人,大学生记者们踏上了草原巡线之路。大家围绕着巡线工人不停提问:
  “董师傅,您每天巡线走同样的道路都这么崎岖吗,会不会感到枯燥无聊?”
  “我们平时要在这里打几个来回呢,今天给大家选的是一条比较平坦好走的路。山里面怎么会枯燥呢?”董师傅随手摘下一捧野山楂果子递给大家,“尝尝吧,纯天然的最好吃。”
  “您参加工作很久了吗?是不是每天都特别辛苦?”来自西北大学的吴优问。
  董师傅深思了一会儿,“我们的工作是很辛苦,但苦得很值,以前村里才叫苦呢,不通电,家家户户烧柴火、点蜡烛,现在好啦,电力发展起来了。而且我们只有旅游旺季的3个月没有休假时间,其他时候可以轮休,回家也方便。”
  巡线的终点在一棵繁茂的大树下,学生们与供电员工一边吃午饭一边进行着采访。“张叔,你们每天也都是在山上吃饭吗?”来自合肥学院的王金红好奇地问。
  “是啊,我每个小时走20基杆,长的线路要一天或者更长的时间,中午哪有时间下去吃饭啊,都是随时带着干粮凑活凑活。”46岁的巡线员张坤说。“其实这个季节是最不遭罪的,到了冬天,坝上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度,雪花吹到脸上像刀割似的。”
  下午,大家来到御道口村村民傅贵友的家中,他是国网开云app官方版入口“农村电网智能化风光储项目”示范项目的第一个受惠者。“我家6块光伏板、一台风机,地下室还有一个蓄能电池,这套设备每天能发10到20度电,完全满足了农家乐的用电需求。”傅贵友说起自己的农家乐,笑得合不拢嘴,“到旅游旺季的时候,房间都订得满满的,这套设备装了有6年了,我再也没掏过电费。”
        结束了承德的寻访之旅,大学生记者们收起自己写满字的笔记本,与工作人员一一道别,踏上了去往张家口的旅程。(冯硕 李彬)

 

相关链接